20年“跑”出来的“国家名片”(2)
时间:2019-10-25 07:08 来源:网络整理 作者:北京新闻网 点击:次
创新从来就不是闭门造车!中国动车组发展进步始终抱着兼收并蓄的开放心态,珍视改革开放带来的每一个与国外开展技术交流、互学互鉴的机会。 2004年以来,中国动车组沿着“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道路,开始进入速度更快、技术更优的“做大做强”阶段。 2008年8月1日,我国第一条设计时速为350公里的高速铁路——京津城际铁路开通运营,我国正式迈入“高铁社会”。 自主创新和开放集成的链式反应被触发。2010年,我国自主研制的CRH380A型动车组在青岛下线,运营时速350公里,最高时速可达380公里及以上。 2012年,中国标准动车组启动研发,并于2016年7月15日,以超过420公里的时速创造了高铁列车交会速度的世界新纪录。2017年6月25日,中国标准动车组被正式命名为“复兴号”,在京沪高铁正式双向首发,旋即京沪线高铁恢复350公里运行时速…… 记者从中车长春轨道客车股份有限公司等企业了解到,“复兴号”整体设计以及车体、转向架、牵引、制动、网络等关键技术都是我国自主研发,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中国标准占到84%。这是目前世界上运营时速最快的高铁列车,达到世界先进水平,是中国动车组当之无愧的“王者”。 从初期引进的CRH1、CRH2、CRH3、CRH5,到后面自主研发的CRH380系列、“复兴号”系列,我国已拥有世界上种类最丰富、谱系最完整的动车组,覆盖时速200公里-350公里各种速度等级。 目前,中国高铁营业里程居世界第一,自行研制的系列高速动车组已经投入运营11年,全体系安全性、可靠性等得到了充分验证。以车辆为例,世界上通用的安全标准是高速动车组每运行百万公里故障不多于2件,中国动车组实现了平均故障率低于每百万公里0.43件。 “我国已经掌握了高铁的核心技术,还具备成本低、交付能力强、运行经验丰富等多重优势,整体水平位居世界前列。”中国工程院院士刘友梅说。 截至2018年末,我国铁路营业里程达到13.1万公里,其中高速铁路达到2.9万公里,占世界高铁总量60%以上。2008年以来,中国高铁累计运送旅客已超过100亿人次。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巨大的“应用场景”又使中国动车具有世界上其他国家都无法比拟的发展环境,技术与市场互动形成的“良性循环”,中国动车不断向前。 从无到有,从有到优,从追赶到领跑,以高铁为代表的中国动车组,凭着自力更生的创新精神、拥抱世界的大视野,颠覆了中国制造的旧形象,演绎了后发超越的“高铁奇迹”。 高铁,改变生活;高铁,改变中国!——这是14亿中国人共同的感受。 引领未来 “追梦、圆梦”征程永不停步 日前,中国首列出口欧盟的动车组“天狼星号”抵达捷克。欧盟对列车质量和可靠性有严苛的要求和准入门槛,“天狼星号”的出口,意味着中国动车组受到了全球轨道交通装备高端市场的认可。 在马来西亚,中国出口的ETS动车组,跑出176公里的世界米轨铁路最高时速,犹如在平衡木上“跳舞”;在马其顿,中国出口的电力动车组,拿到了欧盟铁路互联互通技术规范(TSI)认证;在印度尼西亚,11列时速350公里中国高速动车组即将飞驰在雅万高铁…… 除了走向世界,中国还不断对动车组的技术、产品、服务进行突破,抢抓绿色、智能新趋势,以期在未来的世界产业竞争中占得先机。 在经历了“直流”“交流”后,世界轨道交通车辆牵引技术正在朝3.0版的“永磁”驱动技术发展。国庆前夕,中车株洲电机公司发布了时速400公里高速动车组用TQ-800永磁同步牵引电机,以更高功率密度、更高效率、更低全寿命周期成本,为中国动车组牵引传动技术转向“永磁时代”铺路。 2018年12月,时速160公里的CR200J列车加入了“复兴号”家族,以“绿巨人”动车组的品质刷新了中国普速铁路的高度。 从零下40℃极寒区域的哈牡高铁,到行经区域最高风速达每秒60米的兰新高铁,中国高铁列车风驰电掣在草原、雪原、高原、荒漠、戈壁……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