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盼资讯网移动版

皮盼资讯网 > 地方新闻 >

20年“跑”出来的“国家名片”

  从“中华之星”到“和谐号”,技术不断迭代更新;从“中国标准动车组”研发再到“复兴号”系列问世,产品谱系不断扩充;从轮轨到磁悬浮,中国不断推动世界铁路技术向更快、更强、更好“追梦”“圆梦”

  20 年来,中国先进轨道交通事业的成就举世公认,“铁路人”的奋斗必将引领人类走向更美好的未来

  20年前的1999年9月27日,一列蓝白相间、酷似鲨鱼的列车,从广州出发,向深圳飞驰而去——这是我国第一代高速铁路电力动车组“大白鲨”,也是我国第一列国产时速200公里的商业营运列车。

  20年来,从“大白鲨”开始,中国电力动车开启高速追梦之旅:随着“蓝箭”等电力动车组相继诞生,开始向高速铁路时代“起跑”;从“中华之星”到“和谐号”,技术不断迭代更新;从“中国标准动车组”研发再到“复兴号”系列问世,产品谱系不断扩充;从轮轨到磁悬浮,中国不断推动世界铁路技术向更快、更强、更好“追梦”“圆梦”……

  在刚刚过去的“国庆黄金周”,全国铁路运输发送旅客超过1亿人次,高峰期的10月6日,当日铁路发送旅客超过1500万人次,这在全世界只有中国做得到。

  电力动车,熠熠发光的“流动国家名片”,改变生活、改变中国,走出国门、领跑世界!

  从无到有

  每次成功都“流着眼泪庆祝”

  株洲,位于内陆腹地湖南,是中国最大的轨道交通研发制造基地所在地,其生产的电力机车全球市场占有率超20%,位居世界第一。

  记者的采访,就从昔日中国动车组“摇篮”、如今的“中国动力谷”——湖南株洲起步,足迹延伸至京津冀、成都、长春等地,从一代代先进轨道交通装备创业者、研制者的讲述中,得以一探中国动车组诞生的风雨历程。

  在关于中国先进轨道交通装备发展的故事中,有个说法流传很广:早期某型号电力机车靠从国外带回一种零部件,才得以解决重大技术瓶颈。

  上述说法,在中国先进电力机车研制领域老专家柯以诺、高培庆等人看来纯属天方夜谭。

  “一米多长、几十厘米直径、一百多斤重的部件,岂能塞在归国行李中带回来?”高培庆说,中国发展先进电力机车和动车,主要靠自力更生的创新、艰苦奋斗的实干。

  “我们研究电力机车都抱定一个信念:外国人能搞出来,中国人一定能搞出来;外国人搞不出来的,我们中国人也要搞出来!”柯以诺说。

  20世纪90年代,基于经济社会发展的迫切要求和当时铁路交通体系落后的状况,发展高速铁路运输被纳入了国家战略规划,动车组的研制从那时起步。

  1998年6月,原铁道部在京广铁路河南许昌至小商桥段组织高速试验。在对国产SS8型电力机车进行传动比、气动布局等改造之后,中国国产列车第一次在试验中跑出了240公里的时速。

  一位权威专家说,这次试验采集了上亿个实验数据,为后来的动车组研制积累了一定基础,也增强了我国研制高速列车的信心。

  在国家“九五”计划中,时速200公里电力动车组被正式立项。

  1999年5月,动力集中式动车组“大白鲨”在株洲试制成功,此后在我国第一条准高速铁路——广深城际铁路的上线试验中跑出了223.2公里的瞬间时速——这是接近当今对“高铁”定义的速度!而当时,中国铁路客车运行最高时速普遍不到100公里。

  1999年9月27日,“大白鲨”正式在广深铁路载客试运营,标志着我国跨入准高速铁路运输时代。

  “‘大白鲨’下线、出厂、试运营……每个关键节点有好消息传来,我们都是一边流泪一遍鼓掌庆祝!”在株洲,很多受访专家回首往事,心潮澎湃、感慨万千。

  伴随着铁路市场化改革,我国掀起了研制电力动车组的热潮。“蓝箭”“中原之星”“中华之星”……一批国产电力动车组下线,我国逐步形成自主研制200至300公里时速动车组的能力。

  2001年9月,“中原之星”动力分散式动车组下线,后在郑州-武昌线投入运营;2001年,动力集中式动车组“中华之星”开始研制,并在2002年11月的冲刺试验中跑出了321.5公里的时速,中国列车首次迈过时速300公里门槛!

  经过一系列科技突破和商业运营,我国电力动车领域技术与产品实现了“从无到有”的历史性突破。

  北京交通大学教授朱晓宁、西南交通大学教授戴光泽等专家认为,从“大白鲨”“蓝箭”等开始,我国动车组经受了从研发制造到运营的“全流程考验”。

  这段前期准备,为之后我国先进轨道交通装备跨越式发展培养了大量人才、夯实了发展基础。

  从有到优

  动车创造“改变中国”的奇迹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