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新闻首页>潮流时尚
5G牌照发放智能互连时代全面开启
原标题:5G牌照发放 智能互连时代全面开启
今天,工信部向中国电信、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中国广电正式发放5G商用牌照。这是全球5G发展的标志性事件——中国5G时代正式开启。未来中国的5G发展会多迅猛?据全球移动通信协会(GSMA)预测,到2025年全球5G连接数为14亿,其中中国占4.6亿,超过北美和欧洲的总和,位列全球第一。
统一标准,5G全球协作
在无线通信行业,为了实现互联互通这一本质需求,全球产业早已形成了共同参与制定标准的良好机制。打造“5G全球统一标准”也早成为产业共识。今年稍早前,工信部部长苗圩在博鳌亚洲论坛2019年年会上表示,5G发展最关键的是开放合作和全球统一标准。
在通信领域,3GPP是负责设计技术并推动全球标准制定的标准组织,拥有来自4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超过660家成员公司和机构。5G标准中包含的技术成果都依赖于3GPP成员公司的研发工作、技术发明与相互协作,各国产业界、研究部门对5G全球统一标准均做出了贡献。工信部也表示,5G标准是全球产业界共同参与制定的统一国际标准。
5G需要开放合作的理念在全球范围也广获支持。2016年,高通联合全球20家左右的运营商、终端厂家和系统厂家,在3GPP提出议案,倡议加速制定5G标准,共同把5G商用时间从之前的2020年提前一年到2019年,目前这一目标已经基本实现。在全球范围内,已经有超过20家运营商宣布了5G网络部署计划,同时将有超过20款5G终端在今年发布。这表明,整个行业对5G拥有广泛兴趣,5G已获得强劲发展势头。同时,5G的生态系统也正在蓬勃发展。
终端就绪,5G将快速普及
对大多数用户而言,体验5G最直接的方式是使用5G手机。过去半年中,国内运营商和国内外终端厂商已在多个场合展示了5G智能手机,其中包括来自OPPO、vivo、小米、一加、努比亚、中兴通讯等多家中国厂商的产品。比如,今年4月份中国联通携手高通和多家手机厂商在真实5G网络环境下展示了5G应用,包括高清视频在线播放、云游戏、网页浏览、手机与云端实时数据共享等,这也意味着5G手机已经商用就绪。事实上,这也是终端产业首次在商用网络部署前就发布了产品,这是非常了不起的成就。
为什么在5G网络部署伊始,5G手机就能实现“百花齐放”?高通中国区董事长孟樸认为“协同合作”是最关键的因素之一。高通通过技术突破和产品创新,与广泛的生态伙伴一起积极拥抱5G机遇,通过全面先进的5G解决方案(调制解调器、射频天线模组、移动平台、参考设计等),加速全球5G商用部署。在2018年年初,高通就和多家国内终端厂商共同宣布推出“5G领航计划”,助力中国厂商成为5G时代先行者,为全球用户提供拥有非凡体验的5G智能手机。
高通5G解决方案已覆盖6GHz以下和毫米波部署,覆盖从调制解调器到天线的完整组件。除智能手机以外,高通还宣布了面向移动计算、汽车、XR(扩展现实)等其它终端类型的5G平台。高通 5G解决方案已成为今年大多数5G终端的标配,全球有超过75款采用高通 5G解决方案的终端已经发布或正在设计中。通过与高通的紧密合作,领先的中国手机厂商已经率先发布5G商用手机,有的还成功进入了国外运营商5G部署的首发序列。
智能互连,5G壮大数字经济
如今,5G大幕在中国已经正式拉开。业界普遍认为,未来10到20年,5G将为经济增长和社会就业创造巨大的新机遇,这一机遇将远超3G和4G。
按照《5G经济》报告预测,到2035年,5G将在全球创造12.3万亿美元经济产出,创造2200万个工作岗位。中国信通院报告显示,在中国,从2020到2025年,5G商用将直接带动10.6万亿元人民币的经济总产出,间接带动经济总产出约24.8万亿元人民币,到2025年,5G将直接为中国创造超过300万个就业岗位。
在3G和4G时代,无线传输带宽和速率的提升,带来了终端计算需求的激增。智能手机的演进证实了这一点——无线连接与移动计算,二者平行发展,相辅相成,成就了4G时代整个移动互联网生态的繁荣,也使众多中国企业从中脱颖而出。
而“改变社会”的5G不仅仅只服务于连接“人与人”,它将赋能的是一个连接无处不在的新世界——所有终端都能够智能化并接入到互联网。无论是消费电子产品、工业制造设备,还是汽车和智能家居,都将被5G重新定义。未来5G和AI、5G和大数据等技术的结合,将变革众多行业,为全球以及中国带来新一轮发明和创新浪潮。业界也更将一如既往地通过创新协作、相互赋能以实现共同发展,“全球协作+本土创新”将推动5G成为未来中国数字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赵超)
(责编:赵光霞、宋心蕊)
- 凡本网注明"来源:皮盼资讯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皮盼资讯网,转载请必须注明皮盼资讯网,http://www.08654.cn。违反者本网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 本网转载并注明自其它来源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作品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一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