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盼资讯网移动版

皮盼资讯网 > 国内新闻 >

感谢这道光托夫迪尔,照亮我前行(2)

王峰峰当了17年乡村教师。他觉得这里的天与地更适合自己。“在乡村成长起来的教师更懂得乡村教育,更了解农村孩子们需要什么样的教育。每当看到孩子们求知的眼睛、家长们淳朴的笑脸,我就感到自己所有的坚持都是值得的。”王峰峰说。

她欣慰:留守儿童“陪伴式教育”,不会再让下一代吃没文化的亏

身在广东惠州的李敏,带着几分无奈挂断了手中的电话。这是一通拨往几千公里外四川广元宝轮镇老家的电话。“两个女儿,从小交给外婆外公拉扯长大。妈妈对她们而言,更多只是电话那头的几句叮嘱与唠叨。”自认为是“打工者二代”的“85后”李敏说。

李敏女儿就读的宝轮镇苟村范家小学,今年上学期全校80名学童中,留守儿童就超过三成。

让李敏欣慰的是,老家学校的条件比自己读书时好了太多,老师更认真负责。“家里老人辅导不了作业,老师放学后就给孩子‘开小灶’。”李敏说,在微信家长群里,每天都有班主任发来的学生活动照片、视频等,女儿最近学习如何、情绪怎样,老师都会与家长私信交流。

在农村中小学占85%的广元,为留守儿童提供“陪伴式教育”的学校越来越多。如范家小学就打造了师生、学生间互相尊重与关爱的“班家文化”,尽力弥补留守儿童成长过程中的情感缺失。

与李敏不同,王小荣选择留在女儿身边。在贵州毕节市黔西县花溪彝族苗族乡,记者见到了王小荣与她12岁的女儿。由于地处乌蒙山集中连片贫困地区,这里的人们不得不外出谋求生计。近年来,当地想方设法创造更多家门口的就业机会,一些家长决定返乡工作、陪伴子女成长。

望着墙壁上女儿成行成列的奖状,43岁的王小荣一脸自豪。“我不到20岁就出门打工,没有文化知识,全凭苦力吃饭。”王小荣说,那时候挣钱不多、离家遥远,就想着不能让自己的孩子“再吃没有文化的亏”。

花溪小学校长陈安贵说,现在有许多像王小荣一样的家长,坚信“知识改变命运,教育照亮人生”。国家对农村教育的支持与帮扶,更让家长坚持子女接受教育的决心愈发坚定。(执笔记者余孝忠、萧海川,参与记者:白丽萍、吴晓颖、骆飞)

(责编:张佳妍(实习生)、曹昆)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