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辈子都在跟“缺氧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较劲(爱国情奋斗者)(2)
时间:2019-09-12 10:51 来源:网络整理 作者:北京新闻网 点击:次
2010年4月14日,青海省玉树地区发生强烈地震。从平原地区赶来的救护队因为不适应高海拔环境,到达灾区后,许多队员高原反应严重。当时已经70多岁的吴天一得知后,第一时间带领医疗队赶赴玉树,一面抢救地震伤员,一面救治平原来的救护队员,同时还要传授高原病防护知识,一连几天几乎不眠不休。“黄金救援时间只有48小时,必须争分夺秒。”吴天一回忆说。 执着坚守,六十年如一日研究高原医学 常年的野外工作,他数不清遭遇过多少次车祸,能数清的是身上的14处骨折。“最厉害的一次是在海西州的象鼻山,当时车从山上翻下去,我左边的四根肋骨、肩胛骨都断了,髌骨粉碎性骨折,腓骨胫骨也断了。”当时很多同事都很难过,吴天一只是轻描淡写地说:“天天跑,哪有不出事的,100天后我一定能站起来!”结果,106天后,吴天一就骑在马背上,又去了一趟阿尼玛卿山。 1992年,青海省高原医学科学研究所建成了全国最大的高低压综合舱。当时动物实验都已做过,第一次人体模拟试验由谁进去?吴天一几乎没有犹豫:“技术设计是我做的,当然应该我第一个进去。”当大气压从海拔8000米标准开始下降,由于降速太快,刹那间吴天一头疼欲裂,鼓膜被打穿…… 很多人都劝过吴天一:“您坚守60多年了,已经功成名就了,到内地的大城市去享清福吧。”他们得到的总是这样的回答:“我身后就是青藏高原,我的事业在这里。” 上世纪80年代,吴天一发表过关于“藏族高原适应性”的文章。就是这篇文章,让失散多年、早已定居美国的父母和兄弟姐妹辗转找到了他。当时已在国际高原医学领域很有声望的吴天一,也收到了来自国外大学的邀请,但吴天一回绝了:“我的事业在中国,在青藏高原。” 每次在国际学术会议上做报告,吴天一总是把腰杆挺得笔直。“中国的高原医学搞得好,不是我吴天一有多了不起,而是青藏高原了不起,高原人群了不起。”言语中透着由衷的自豪。 如今,每天上午9点半,吴天一都会准时来到实验室工作。“我现在主要研究人群在高原的习服性,现在每年这么多人到青藏高原来,保证他们的健康才是我们的‘大课题’。”吴天一笑着说,“我是搞高原医学的,长期跟缺氧打交道,但自己不能‘气馁’。” 《 人民日报 》( 2019年09月10日 06 版) (责编:李枫、曹昆)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