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工代赈助力脱贫攻坚的“发改实践”(2)
时间:2020-07-22 16:08 来源:网络整理 作者:皮盼新闻网 点击:次
在湖北省秭归县,以工代赈示范工程项目是秭归县泄滩乡万家村张家湾至小垭豁经济断头路建设。该县位于长江上游北岸,是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湘鄂西革命根据地之一,是三峡库区、边远山区和秦巴山连片特困地区。秭归县泄滩乡万家村地处偏远,交通不便是其主要致贫原因,曾有贫困户165户395人。虽然有蔬菜园800亩,产量160万公斤,药材种植规模达150亩,但由于道路不畅通,销售是村民们面临的最大问题,他们需要肩挑背驮十多公里,运输成本极高,当地群众只能抱着金饭碗守贫困。2019年,当地利用以工代赈资金240万元,撬动交通、扶贫资金120万元,计划建设纵贯全村全长11.3公里的一条扶贫路。项目建成后将实现晴雨通行,打破该村的发展瓶颈。 疫情期间,秭归县以工代赈示范工程项目施工企业严格执行防疫管理,及时复工并主动承担社会责任,除管理岗和技术岗(合计4人)以外,食堂炊事员、挖机操作员等其他岗位均吸纳本地群众务工,吸纳本地务工群众20人(其中贫困劳动力15人),并支付工资3万余元,人均日工资为150元。随着项目推进,继续吸纳本地务工群众15人,并将人均工资提高到每天180元。施工企业结合当时疫情防控形势,尽量从本地采购生产生活物资,日均采购价值250元的蔬菜、价值320元的腊肉等必需物资,且优先从脱贫户采购。项目所用的辅材如木方、块石也均向本地贫困群众采购,不仅降低了辅材的运输成本,也促进了拥有资源的部分贫困群众增收致富,实现了农民增收和企业增效的双赢。 秭归县万家村是湖北省省级深度贫困村,村集体经济匮乏。施工企业积极谋划与万家村开展结队帮扶,将施工方的机械、人员等优势发挥出来,助力精准脱贫。施工企业协助村两委开展公路养护,在复工第一时间安排机械和人员对村列养路段进行养护,共计投入挖掘机65个小时、人工12个,确保了道路畅通,极大地方便了群众生产生活、物资运输和冬季脐橙等农产品销售。施工企业还主动上门帮扶,为多户困难群众送来米、油等生活物资及人均1000元的产业发展帮扶资金。 瞄准重点集中解决深度贫困地区特殊困难 中国经济导报记者从国家发展改革委地区振兴司了解到,近年来,以工代赈的资金安排向“三区三州”等深度贫困地区倾斜,并重点支持深度贫困县和深度贫困乡村,统筹支持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要求各地围绕基本农田、农田水利、乡村道路、小流域治理、草场建设、村容村貌整治等,解决好影响脱贫攻坚决战决胜的突出困难。 新疆的南疆四地州是“三区三州”之一,贫困人口占全国“三区三州”贫困人口近一半,有22个深度贫困县,是自治区脱贫攻坚最难啃的硬骨头。22个县中12个在2019年摘帽,10个在2020年摘帽。为攻克坚中之坚,新疆在分解下达以工代赈资金时,重点向包括南疆四地州在内的深度贫困县市倾斜。结合脱贫摘帽时限,区分轻重缓急,优先解决贫困群众最迫切、最突出的困难,确保资金安排精准。2019~2020年,安排南疆四地州资金28.91亿元,占全区99.6%,其中:安排深度贫困县资金26.3亿元,占全区90.6%。以工代赈资金的精准投入,有效改善了南疆四地州农村基础设施条件,夯实了发展后劲,补了短板强了弱项。 在和田地区于田县,当地投资5910万元建成万亩葡萄基地,作为易地扶贫搬迁产业配套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依托项目建设发放劳务报酬643.19万元,900多户贫困户从中受益,达到既培育了后续产业,又增加了贫困户收入的双赢效果。和田地区策勒县通过以工代赈项目为易地扶贫搬迁实验区安置点配套养殖小区4900平方米、红枣种植基地11860亩。按照人均3亩的标准配备耕地,引导搬迁户通过特色红枣及林下作物种植,获得收益533万元,已培育成为支撑搬迁户长期稳定增收的主导产业。同时,在项目建设中为搬迁户提供就业岗位,累计发放劳务报酬110余万元,实现户均增收2700余元。克州阿合奇县依托以工代赈项目,“十三五”期间支持建设了一批小型水利工程、基本农田建设、草场建设、小流域治理等小型基础设施,极大改善了当地贫困乡村的生产生活条件。 四川省旺苍县是国家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县、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革命老区县、“5?12”四川汶川特大地震重灾县,同时是上世纪90年代全国闻名的“宁愿苦干,不愿苦熬”的“大茅坡精神”发源地,总人口53万,其中建档立卡贫困人口5.08万,贫困程度深。 (责任编辑:admin) |